一、根据实际情况规划流程
感染病房为负压病房,功能主要有两点:
-
一是利用负压原理隔离病原微生物,同时将室内被患者污染的空气经特殊处理后排放,不会污染环境:
-
二是通过通风换气及合理的气流组织,稀释病房内的病原微生物浓度。
感控小组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感控措施,并规划了人流、物流、气流的正确流动方向,使医护人员处于有利的风向段,保护医护人员工作安全。
科室的布局结构是感染防控的基础硬件条件,布局结构合理与否决定了感染防控的成败。如果布局设计不合理,流程就无法较好地规划,也很难做到有效防控。在开展重大疫病诊疗之前,一定要事先充分了解所有软硬件条件,取长避短。
病房建成以后,从清洁区到潜在污染区再到污染区,对病区内的每个办公室、缓冲区、病房等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布局结构、功能划分、门窗密闭性程度、有无天花板、通风系统、空调系统等,找出不合理之处立即安排整改。污染区与洁净区严格划分,并以物理隔断及天花板密封,中间设有半污染区(即缓冲区);清洁区包括库房、护士休息室、医生休息室、更衣室、淋浴间、更衣一、更衣二;潜在污染区包括库房、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治疗室、缓冲区、脱衣二;污染区包括库房、病房、污洗间、库房、脱衣一,见图1。为提升防护效果,正中间的潜在污染区,即走廊到医护办公室设立三道门,以确保病房的空气不流向清洁区。
二、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是“零感染”的关键
1、进行严格的人员培训
此次疫情应对过程中遭受感染的医务人员数量之多也超出想象,约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他们中有部分属于非职业原因,但大多与疫情前期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认识不足,防护不当有关,导致其传染指数达2.2。从感控角度来讲,只要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时刻都能做到高度警惕,落实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就不会发生严格意义上的感染性职业暴露。因此,所有参加救治的医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特点,新冠肺炎的诊疗,手卫生,个人防护用品穿脱训练,设备应用培训,感控和救治相关的技术规范等。
2、关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属于职业暴露范畴:主要包括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职业暴露、其他职业暴露等。感染性职业暴露是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病房最常见的职业暴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火神山医院已发生19例针刺伤事件,其中护士发生率占94.74%。针对护士发生针刺伤高频率高风险,我们制定了针刺伤应急处置预案,并配备了职业暴露处置箱,以将职业暴露的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3、加强患者的感染防控管理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数与死亡患者数量的增加,我们发现老年患者感染率居高不下。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降低,合并慢性基础疾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由于本科室收治的老年患者达43.1%,我们重点梳理了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的防控措施。
(1)入院时的防护
患者由专用的负压救护车运送至病房患者通道入口,由着三级防护装备的医护人员接入科,更换病号服及口罩。将患者所有的物品,用包装袋装好扎紧送消毒部门消毒灭菌后,妥善保管。
(2)住院期间防护
①做好老年人的防控宣教
加强手卫生,餐前便后用肥皂流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洗手时遵循七步洗手法,避免用于接触口鼻眼。注意厕所卫生,用完厕所后及时冲水,冲水时盖上马桶盖。马桶、洗手池、卫生间门把手定期清洁并消毒;坚持分餐和单独用餐,进行餐具消毒,专人专勺、专筷。病区标识清晰,防止老年人迷路走出病房,只能在病房的外走廊活动,并戴外科口罩。
②做好环境消毒
每日对病房进行空气净化消毒机24h消毒(班班查看,保证消毒机处开启状态);紫外线灯消毒,每日两次,每次1小时照射。对空调与新风系统出风口过滤网定期更换与消毒。
③做好物品消毒
体温计专人专用,有污染时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高流量无创呼吸湿化治疗仪、心电监护仪器用后立即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使用中的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2-3次/日以上。遇污染立即擦拭消毒。每班次为患者发放消毒湿巾,指导其擦拭床头柜、床架、门把手、手机等物品;患者衣物清洗干净后用紫外线灯照射不少于1小时。
(3)出院防护
疫情期间,出院患者提前1天将需要带走的衣服进行至少1小时的紫外线灯照射。出院当日患者沐浴,更换清洁衣物,戴外科口罩,带走已消毒的入院物品,同时告之做好出院后卫生隔离,由医护人员引导(必要时乘坐救护车),经患者通道出口离开病区,穿上清洁外套,消毒鞋底,进行手卫生后离院。建议出院后继续14天隔离管理与健康状况监测并随访。对患者使用过的被褥、枕头、生活用品等打包送往垃圾收集处进行焚烧处理,用臭氧机消毒床垫1小时。关闭门窗和负压通风系统,开启紫外线及空气消毒机1小时,遮盖贵重设备,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床头柜、床栏杆、床位把手、设备带、地面、墙面等物体表面。最后用3%过氧化氢超低容量喷雾器进行终末消毒。
四、加强病房医疗垃圾管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病房产生大量沾染病毒的一次性口罩、护目镜、防护服、隔离服、面屏、靴套等系列物品,具有较大的疾病传播风险。因此,需要注意相关医疗废物管理政策法规宣传,提高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使之认真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规范,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产生的所有医疗、生活、废弃物,均视为医疗垃圾,在收集垃圾过程中,潜在污染区的垃圾只能运往污染区,不可逆行。
医疗垃圾应当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里层包装袋在离开污染区前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然后再套外层包装袋,其里外层包装袋均使用鹅颈结式封口,分层封扎。在其外包装袋上粘贴标签,内容包括:医疗垃圾产生单位、部门、日期、类别,并标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或者简写为“新冠”。
打包好的垃圾放入病区患者通道入口处的240升黄色医疗垃圾桶内,科室医疗废物负责人负责登记医疗垃圾的来源、种类、数量以及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应特别注明“新冠”标识,登记资料保存3年。
应特别注意的是,在收集使用后的一次性隔离衣、防护服等物品时,严禁挤压,以防止挤压后形成气溶胶颗粒造成间接感染。
在工作过程中注意排查医疗垃圾处置过程中的隐患和风险点,查找管理漏洞,分析产生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做好职业安全防护,降低处置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五、小结
新型冠状病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医护人员是抗击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病房的医护人员经常会密切接触新冠肺炎患者,整个过程可能接触大量的新型冠状病毒,而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且暂无特效药,所以感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感控工作中,只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和病房的感染控制,才能有能力救助患者,阻断疫情传播,防止医院成为疫源地。所有工作必须围绕防控开展,管理好人员、设备和流程。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开展防控知识培训,标准要统一规范,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相互监督,这是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愈率的基础,也是确保工作人员“零感染”的基础。
*《火神山医院新冠肺炎感染病房感控管理措施》
作者:马晓丽 郝婉婷 赵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