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高校及科研院所动物源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探讨
2021-12-20       来源: 洁净园

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作为推动科学研究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应该高度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问题

动物源微生物指可在人畜体内或体表共生、寄生的真菌、细菌、病毒等所有微生物,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存在着大量的未知种类,包含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相较于植物源微生物,人类被动物源微生物感染的风险更高。因此,动物源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是实验室安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面临极大的挑战。

如何避免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由动物源微生物引起的安全事故,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就目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动物源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帮助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有效管理实验室,避免在从事动物源微生物教学科研过程中出现可能的生物安全事故。

一、高标准实验室建设

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承担科学研究或教学任务时,会涉及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动物源微生物。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中,根据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生物因子分为4级,并根据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将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BSL)分为4级,用BSL-1、BSL-2、BSL-3、BSL-4表示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

有些发展较为落后的学科和课题组在不具备开展较高危险研究的条件下,或资金不足等原因使实验室大体建成却迟迟不验收的情况下,为了学科和自身的发展仍然进行实验研究。为解决这类问题,建议调研本单位各级别生物防护水平的实验室需求,加大较高级别实验室的建设支出,为相关项目的开展提供基础硬件保障。

此外,在相关级别实验室设计时,建议充分听取相关研究人员的专业意见,在施工建设、验收等过程,严格按照预算配套专项资金、责任到人,出现问题能够追究追责,以确保新建生物实验室能够正常使用。

 

二、人才队伍建设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某些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尤其是西部等较落后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编制少、经费少、实验室安全涉及面广,很难做到每个方面都配备专职人员。目前,实验室安全关注较多的是化学安全,如火灾、危化品等,生物安全问题在地方高校或科研院所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加强生物安全,尤其是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动物源微生物安全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此外,随着我国对生命健康领域的重视,相关的实验室、科研工作者及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大多数安全问题通常由一些细节上的疏忽造成。对于具体课题而言,要从微观上避免生物安全事故发生,如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等,就要求从事该课题的科研人员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建议在进入实验室前,定期开展动物源微生物安全培训。

三、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

2003年SARS疫情结束之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随后发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各地院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出台各种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甚至要求签订安全责任书。但是,许多制度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监督,部分制度可执行性较差、行政性质较强、缺乏弹性,使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也流于形式。

此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对本单位教职工教育培训不足,教职工忽视了对新进学生或实习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存在侥幸心理。

因此,建议充分听取一线科研人员、学生的意见后制定制度,根据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在签订责任书的同时必须加强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工作加入绩效考核,对于敷衍塞责,一签了之的行为进行查处和通报评批。只有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贯穿日常事务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制度、责任书和体系的作用。

 

四、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目前,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开展动物源微生物教学时,尽管在教案的撰写、实验方案的设计上会考虑生物安全风险的问题,但最终普及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很少。而且多数实验属于基础课程,学生大多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来自实验室的各种阳性标本往往认识不足而忽视实验的生物危害性。而院系老师自主开展的科研实验更是很少有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这一关键环节,许多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是在不知危险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因此,在开展动物源微生物实验前,必须加强对生物安全的评估,熟知如何规避风险以及必须采取怎样的防护措施,做到明确情况、明确风险、描述风险、评估风险、规避风险。

目前,危险性分级(risk group,RG)包括危险度1级(RG1,个体和群体危害低)、危险度2级(RG2,个体危害中等、群体危害低)、危险度3级(RG3,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低)和危险度4级(RG4,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高)。危险度3级和4级的动物源微生物只能在防护级别3级以上的实验室开展。对于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议仅开展危险级别1级的研究,危险级别2级的在综合评估后方可执行。

对于实验室老师,不仅要对涉及的动物源微生物安全主体负责,而且有监督借助本平台开展研究的老师和学生的责任。对于学生,建议经过生物安全评估后的开题报告才能给予立项通过。

 

五、生物材料安全储存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动物源微生物中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对相关材料的安全储存和处理非常重要,建议在安全柜中低温保存,保障存储地安全,无关人员或未经允许人员不得进入;作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进出、储存的记录,对进出材料进行登记,描述危险等级、注意事项,建立档案制度由专人存取及记录;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用要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存储安全。

近期研究表明,部分高校在生物废弃物高温无害化处理、分类收集和动物尸体处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工作都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会导致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动物源微生物扩散。为此,对相关生物材料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是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的必须任务之一。废弃物存在差异,处理手段也不尽相同。对于固体废弃物、培养物、发酵物等建议用灭菌锅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后丢弃到指定地点。对动物尸体等建议密封后表面消毒,由学校相关人员上门接收运送或者由各实验室自己运送至学校职能部门指定回收点,再由学校职能部门联系有资质的处理公司统一回收处理。

六、生物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目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以化学、火灾等安全事故演练为主,对于动物源微生物等的生物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较少。应急演练可以让人全情景参与,实践操作,印象更为深刻,有助于在生物安全事故发生后将危害降到最低。加强动物源微生物等相关生物安全应急演练必不可少。建议根据实验室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建立应急预案并设置突发事件处理负责人,定期进行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检测流程及解除后恢复工作的学习。此外,对应急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要及时分析和解决。

随着人类探索领域的不断深入,接触到的动物源微生物更为广泛,所面临的生物安全挑战更加严峻,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管理人员更应该在现有的资源支持下,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让“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保护自己不被伤害、保护他人不被伤害”的意识深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每一个人。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先从保护每一个操作人员的安全开始,再到保护国家生物安全,最终保护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

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国洁净净化空调网,行业资讯随时“掌”握!

暖通家公众号 暖通家公众号
凡本网注明“来源或转载:XXX(非中国洁净净化空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凡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相关内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关键词:
 
 

关注
洁净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