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公共建筑,每天24h不间断运行,是能耗最大、功能与部门最繁多、流程最繁杂、专业系统与设备最繁复、环境安全要求最高、发展与改扩建要求最灵活以及运行成本最高的公共建筑分支之一。医院建筑关系到公众的生老病死,对环境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建筑需在整体的环境中合理地定位,与相关系统形成良性互动。
建设工程投资80%的影响因素在设计阶段决定,可见医院建筑设计管理工作在医院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做好设计管理也是工程施工阶段有序管理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只有在施工之前规划出合理的设计方案,才能够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提高医疗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设计管理是综合医院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
接下来分几篇介绍进行医院总体布局、各单体建筑设计以及设备设施设计时需要关注的要点,还从建设管理的角度论述了医院建筑设计管理的几个方面,最后介绍了医院建筑的热门发展方向——绿色医院——对医院建筑设计的影响。本篇文章介绍医院建筑设计管理中医院总体布局设计。
医院总体布局设计
医院建设可以分为新建、改扩建和迁建三种类型,不同的建设类型在进行总体布局设计管理时需要考虑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基本内容都包括制定医院总体发展和建设规划、确定建设规模、选择建设基地、布置建筑总体布局和总平面布局、组织交通流线和功能流线以及业务动线等。
医院总体建设规划
总体建设规划是总体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落脚于医院硬件设施的规划建设。总体建设规划为医院建设搭建建筑的骨架和脉络,决定建筑交通关系和生长关系,担负着将医疗规划翻译为空间规划的任务”。
做好医院总体建设规划,首先应对医院建立全面的理解,掌握顺应时代发展的医院建筑规划布局的理念,才能为医院的建设发展制定清晰的框架,做好医院建筑总体规划与设计,使其具有适应未来变化和发展的灵活性;其次,在总体建设规划中要体现发展意识,充分考虑医院未来的发展及建筑和设备不断增加的需要、医疗技术装备的发展更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方式的变化等对医院建筑的规划布局产生的巨大影响,需要预先设定合理的场地开发容量和强度,遵守土地综合利用和开发规划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减少对能源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医院总体规划设计,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高适应特性。
图5-1和图5-2分别为上海儿童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中心工程的总体建设规划图。
图5-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中心总体建设规划图
医院往往是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因此在规划总体建设方案时,不仅需要规划新建项目,同时还要对保留建筑进行改造维修,提升其功能和水准。在制定总体建设规划的时候就应该仔细考虑土地扩增的可能性、资金落实和运作的可行性以及实施步骤的可靠性,要使对正常医疗工作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使医院制定的建设规划能够依既定的总体规划按计划有序地实施 。
医院的规划除需考虑建筑物的空间造型、色彩、采光、通风,并安排设备空间、合理布局及流程,考虑影响医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外,尤应有环境保护意识并将此融人规划中。为了保持建筑设施与发展相适应,基本建设规划在空间、通道、能源、智能化等方面要有一定的超前设计,还应考虑实施的步骤与方案。如果是旧医院改造,更要考虑过渡措施,以减小对医院正常运行的影响。规划时,还要对医院的经济实力和融资情况以及建成后的运行成本作分析与比较,对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有清晰了解,以确保规划得到落实。总之,医院进行建设项目总体规划时需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2、完善功能、满足需求;3、突出重点、保持特色;4、满足整体规划范围、适度超前;5、整体规划、可持续发展;6、以人为本、节能环保。
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可生长性、功能模块化、空间模块化、交通组织网格化、尽端开放化。以人为本体现在:更注重关注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注重领域感、归属感、成就感以及开放性、私密性等方面的内容,将人文关怀贯穿医疗、护理、服务和环境的全方位、全过程,最大程度的方便患者,为患者服务。
申康中心规定,医院总体布局应紧凑合理,使得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留有发展空间,并且做到节能环保、安全卫生。在满足日照、通风、安全的前提下应采用集中,组合布局、节约用地,要合理确定医院内各功能区,科学地组织内、外流线和人、物、车流线,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既要缩短就医时间,又要缩短工作流程,提高工作和使用效率。医院建筑以多层建筑为宜,中心城区内受用地限制而采用高层建筑的医院,应结合医院科室的分层设置,采用多种形式,合理配置电梯,如可将人流量较大的门急诊室设在低层,并装备自动扶梯,尽快分流就诊人群。
此外,不少历史悠久的老医院保存着大量优秀历史建筑,在进行医院总体建设规划时需要对这些建筑进行加固、保护。但是这又与医院提高必要的硬件水平、急需拓展建筑空间的现状会产生一定冲突,这就需要医院做好规划论证,引导医院的合理发展。在优秀历史建筑的周边建设控制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的,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及色彩等方面与优秀历史建筑相协调,不得改变建筑周围原有的空间景观特征不得影响优秀历史建筑的正常使用。并且应当坚持全面保护、最大限度保存建筑的原状,只采取最必要的可识别、可逆性、缜密措施,完善区域功能,提升空间品质,延续地区原有历史文化环境,尊重原有城市肌理和街道尺度等原则。